以质量求发展,以服务铸品牌

护理学报 ›› 2025, Vol. 32 ›› Issue (5): 19-24.doi: 10.16460/j.issn1008-9969.2025.05.019

• 研究生园地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苏炜炜1, 韩婧芸1, 崔悦2, 王劲玥1, 金奕3   

  1. 1.天津医科大学 神经内外科及神经康复临床学院,天津 300350;
    2.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3.天津市环湖医院 质量控制管理办公室,天津 300350
  • 收稿日期:2024-06-07 出版日期:2025-03-10 发布日期:2025-04-10
  • 通讯作者: 金奕(1970-),女,天津人,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jinyi6196@163.com
  • 作者简介:苏炜炜(1999-),女,河南南阳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护士。

  • Received:2024-06-07 Online:2025-03-10 Published:2025-04-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2月—2024年3月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神经专科医院住院的222例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复发风险感知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患者沟通模式量表、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量表进行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的潜在类别,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低感知—复发风险知识欠缺组(38.7%)、中感知—复发可能性低警觉组(36.5%)、高感知—复发严重性高认知组(25.8%)。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arthel指数、医(护)患沟通模式、健康素养是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青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有明显的类别特征,医护人员应根据其不同潜在类别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以提高患者的复发风险感知水平。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青年, 复发风险感知, 潜在剖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 

  • R473.74
[1] 《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22》编写组.《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22》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1(8):565-576.
[2]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编写组.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概要[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3, 20(11):783-793. DOI:10.3969/j.issn.1672-5921.2023.11.009.
[3] Kawada T.Risk of readmission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J]. J Neurol Sci, 2022, 442: 120443. DOI:10.1016/j.jns.2022.120443.
[4] 林蓓蕾, 郭云飞, 张振香,等. 脑卒中患者疾病体验及其复发风险感知的质性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1): 80-85.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21.01.013.
[5] 王晓萱, 张振香, 林蓓蕾,等.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复发风险感知的关系:社会参与的中介作用[J].军事护理, 2024, 41(3):47-51. DOI:10.3969/j.issn.2097-1826.2024.03.012.
[6] 李磊, 张金梅, 文喆卿,等.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与客观复发风险的一致性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4, 39(1):37-41.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4.01.037.
[7] 王贝贝, 段思雨, 冉明, 等. 25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23, 30(15):69-73.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3.15.069.
[8] 王孟成. 潜变量建模与Mplus应用-进阶篇[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13-15.
[9] 高峰, 安啟萍, 刘丹, 等. 脑卒中患者疾病复发风险感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12):30-33.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3.12.03.
[10] 唐宝丽, 吕玉华, 王线妮, 等.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复发风险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3):289-295.DOI:10.3761/j.issn.0254-1769.2023.03.005.
[1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9):710-715.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9.003.
[12] 罗淳. 关于人口年龄组的重新划分及其蕴意[J]. 人口研究, 2017, 41(5):16-25.
[13] 李峥, 刘宇. 护理学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4] 林蓓蕾, 张振香, 郭云飞,等. 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11):1666-1671.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21.11.011.
[15] 肖水源.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2):98-100.
[16] 林丽华, 盖薇, 王语璇, 等. 自我同情在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中介作用[J]. 护理学报, 2024,31(9):15-19.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4.09.015.
[17] Ilan S, Carmel S.Patient communication pattern scale: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J]. Health Expect, 2016, 19(4): 842-853. DOI:10.1111/hex.12381.
[18] 肖霖, 彭美芳, 缪景霞, 等. 患者沟通模式量表的汉化及其在我国癌症人群中的信效度检验[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1, 38(11):46-49.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21.11.012.
[19] 刘纪汝, 李娟, 田芳. 脑卒中病人健康素养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护理研究, 2020, 34(18):3220-3225.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0.18.007.
[20] 汤丹丹, 温忠麟.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问题与建议[J]. 心理科学, 2020, 43(1):215-223. 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200130.
[21] Petras H, Masyn K.General growth mixture analysis wi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M]. New York: Springer, 2009:69-100.
[22] 郭玉成, 闫蕊, 张文越, 等. 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变化轨迹及核心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3):20-24.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2.03.020.
[23] 余静丽, 张晓敏, 康勉利, 等.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与康复, 2023, 22(12):1-5.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23.12.001.
[24] 郭鑫, 张会敏, 孙羽燕, 等.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疾病感知的关系[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20):3054-3059.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3.20.008.
[25] Aycock DM, Clark PC, Araya S.Measurement and outcomes of the perceived risk of stroke: a review[J]. West J Nurs Res,2019, 41(1):134-154.DOI:10.1177/0193945917747856.
[26] Saengsuwan J, Suangpho P.Self-perceived and actual risk of further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troke or recurr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Thailand[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9, 28(3):632-639. DOI: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18.11.001.
[27] Hu H, Gong H, Wu X, et al.Effect of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on patient risk awar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ust based on scenario experiment[J]. Psych J, 2022, 11(3):359-369. DOI:10.1002/pchj.530.
[28] 胡宇帆, 何磊, 邓悦, 等. 脑卒中患者健康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24, 24(3): 201-205. DOI:10.3969/j.issn.1671-315x.2024.03.004.
[29] 翁艳秋, 陈梦霞, 乔梦婷, 等. 脑卒中患者家庭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疾病感知的中介作用[J].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4, 45(4):427-432. DOI:10.16781/j.CN31-2187/R.20230768.
[1] 侯雅淇, 张瑜, 王英歌, 杨艳, 胡兰英.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自我倡权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5): 7-12.
[2] 李丹妮, 邱丽燕, 吴隆燕, 谭铮可可, 陈欣, 杨丽. 前交叉韧带损伤日间手术患者恐动症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4): 12-17.
[3] 陈恩琳, 莫丰菱, 庄泽明, 张明哲, 周佳坤, 黄丽芳, 纪龙飞, 张莉芳. 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评估工具的范围综述[J]. 护理学报, 2025, 32(3): 43-49.
[4] 景肖, 尹姣, 郭晓岚, 张银萍, 卫攀. 424例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3): 62-68.
[5] 李静依, 梁冠冕, 缪群芳, 赵月琰, 王晓宁, 钱萍萍. 临床护士死亡工作自我应对能力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1): 13-18.
[6] 李珂, 贺雨琼, 李雨蔚, 常颖. 脑卒中患者跌倒恐惧干预研究的范围综述[J]. 护理学报, 2025, 32(1): 50-55.
[7] 林丽华, 盖薇, 王语璇, 尹丽丽, 吕郑晗, 陶艳玲. 自我同情在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中介作用[J]. 护理学报, 2024, 31(9): 15-19.
[8] 李丁丁, 王帅有, 朱杉杉, 郭鑫, 张会敏, 王宏茹, 潘勤. 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评估工具的范围综述[J]. 护理学报, 2024, 31(9): 48-53.
[9] 郑亚楠, 郭惠娟, 张振香, 蔡姝倩. 脑卒中半失能患者自我接纳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8): 1-6.
[10] 王冰冰, 马英芝, 孙小卫, 杨琴, 肖江琴.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与配偶二元应对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8): 7-12.
[11] 薛荣, 张开利, 陈保云, 马荣慧, 张雨欣. 中老年脑卒中患者多维衰弱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6): 6-12.
[12] 张许婷, 罗彩凤, 魏兰芝, 邵校, 尚彬, 卞泽坤, 吕妃, 孙炜怡. 实习护生体面劳动感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3): 12-16.
[13] 陈坚, 项丽君, 罗彦嗣, 陈建辉, 崔艳丽, 廖琳, 颜明玉, 张晓梅.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互联网+”延续性康复管理方案的构建[J]. 护理学报, 2024, 31(24): 1-6.
[14] 周春香, 饶媛, 崔梦娇, 商芷颖, 张天岚, 裘奚晨卉, 秦艳萍. 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智能康复设备在脑卒中患者步态康复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护理学报, 2024, 31(24): 44-50.
[15] 李思媛, 吴雨泽, 魏雪梅, 罗澜峻, 邓美红, 李梅, 崔丽君. 低年资护士心理弹性的潜在剖面及其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J]. 护理学报, 2024, 31(23): 1-7.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