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8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1-04-10
  

  • 全选
    |
    研究生园地
  • 杜金磊, 陈志美, 秦兰芳, 廉洁, 孙文静, 王翔, 徐巍, 邹晓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昼夜节律机制为理论基础为ICU老年患者探索一套肠内营养延续性护理方案,从而降低该类患者经口进食早期消化道事件的发生风险。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58例行肠内营养治疗的老年患者展开非同期随机对照研究,在肠内营养治疗结束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经口进食早期腹胀评分、肠鸣音听诊、促胃动力药物应用事件、夜间饥饿事件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 2组患者经口进食早期在腹胀评分、肠鸣音听诊、累计用药频数、夜间饥饿事件累计频数以及操作护理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每日促胃动力药物使用频数以及夜间饥饿事件发生频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延续性护理方案对于ICU老年患者饮食过渡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 谭天, 庞永慧, 左红群, 邓玉燕
    护理学报. 2021, 28(7): 6-10.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隔姜灸对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胃肠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隔姜灸,比较2组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作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交互作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时间效应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应、交互作用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灸能够影响凝血功能指标,有效改善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 田丽, 李梦媛, 肖抒情, 阎玲
    护理学报. 2021, 28(7): 11-14.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患者预期性悲伤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9月在天津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的225例晚期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预期性悲伤量表、死亡焦虑量表、希望水平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对象预期性悲伤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预期性悲伤得分为(45.69±15.73)分,与死亡焦虑呈正相关(P<0.05),与希望水平、社会支持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疼痛反应、死亡焦虑、希望水平、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P<0.05),共解释晚期癌症患者预期性悲伤总变异的74.5%。结论 本组晚期癌症患者的预期性悲伤呈中等水平,医务人员要关注女性、收入较低、疼痛严重、死亡焦虑大、希望水平低、社会支持低的晚期癌症患者,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其预期性悲伤水平。
  • 护理管理
  • 管艳, 卢山, 叶家欣, 王哲芸
    护理学报. 2021, 28(7): 15-20.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心脏术后压力性损伤规范化实践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减少压力性损伤为目标,从压力性损伤的预防、风险评估、分期、干预与处理措施等方面构建压力性损伤规范化实践方案。对该方案运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应用压力性损伤规范化实践方案后,规范化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下降,损伤皮肤愈合时间缩短,皮肤护理费用减少,护士对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的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护理措施落实率提高,50名ICU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提高,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构建心脏术后压力性损伤规范化实践方案,可降低ICU成人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ICU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和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 任黎, 赵秀芳
    护理学报. 2021, 28(7): 21-25.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结合妇幼专科医院新护士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适合妇幼专科医院新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及一、二、三级指标体系,为新护士岗位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2—5月,在国内外文献回顾基础上,基于洋葱模型初步建立妇幼专科医院的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选取33名妇幼护理领域的专家应用德尔菲法对该模型各级指标条目进行2轮专家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 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专家权威系数(Cr)为0.825,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专家的协调程度较高(P<0.05);最终构建的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妇幼专科医院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高,意见协调程度好,可为新护士岗位培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文献研究
  • 肖萍, 宋洁, 吴淑琳, 姜倩倩, 陈海雯, 刘霖
    护理学报. 2021, 28(7): 26-29.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述护生接受痴呆教育干预的措施,为国内开展本科护生的痴呆教育项目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关于护生接受痴呆教育干预的文献,从教育项目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痴呆教育的内容为增加护生的痴呆知识、改善护生对痴呆患者的态度,提高照护痴呆患者的自信心;痴呆教育的方式有实践体验、模拟体验、跨专业教育及在线教育;痴呆教育的效果中,不同类型的干预措施对护生的痴呆照护知识、态度或自信心会产生影响。结论 护生的痴呆教育干预集中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本科护生的痴呆教育发展尚不充分,老年护理研究者应借鉴国外痴呆教育成果,根据具体国情,开展适合我国本科护生的痴呆教育项目。
  • 刘雨安, 杨小文, 李乐之
    护理学报. 2021, 28(7): 30-34.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并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总结机器学习的概念以及相关应用的研究。结果 疾病预测模型的构建是机器学习常见的应用之一,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疾病发生风险的预测,预后风险分层的预测,慢性病进展的预测以及治疗效果的预测。结论 机器学习由于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探索能力,在疾病预测及辅助临床决策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目前,我国护理学科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将机器学习技术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应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构建适合我国使用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探索人工智能与护理工作的结合与辅助,并加强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循证护理
  • 刘萍, 尤奥林, 刘姝, 李亚楠, 栾晓嵘
    护理学报. 2021, 28(7): 35-42.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期间培养体验相关的质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Scopus、EMBase、CINAHL、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7月的相关质性研究。文章质量评价采用2016版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运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提炼出63个结果、归纳出11个新的类别,综合为3个整合结果:临床实践可带来综合能力的提升,注重合理的培养方式获益感更强;科研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想提升的能力,实际学习和获得的指导不足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份带来多种矛盾体验。结论 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培养单位需充分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期间的培养体验和需求,明确受教育者视角下培养模式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进,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
  • 李换则, 陈鸿芳, 黄丽群, 安芳芳, 徐鹏, 庄苗青, 张露语, 王嘉懿
    护理学报. 2021, 28(7): 43-48.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急诊科护士临终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为国内急诊科临终照护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急诊科护士临终照护体验相关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7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按照Meta整合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提炼32个结果,归纳成9个新的类别,综合成3个整合结果:(1)急诊科护士临终照护负性心理(情感负担、应对方式);(2)急诊科护士临终照护正性心理(尽力满足患者需求、给予家属支持、职业满足感);(3)急诊科临终照护障碍因素(教育、人力、环境、制度)。结论 护士自身和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临终照护过程中产生的负性情绪,多途径提升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以及临终照护胜任力。同时,卫生部门应进一步支持急诊科临终照护的发展,提高急诊科临终照护质量。
  • 调查研究
  • 谢晓星, 赵敏慧
    护理学报. 2021, 28(7): 49-52.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产科监护室高危妊娠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5—10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母婴专科医院分娩后入住产科监护室的229例高危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泌乳日志、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及中文版疲乏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产科监护室高危妊娠产妇泌乳启动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229例产科监护室高危妊娠产妇发生泌乳启动延迟97例,发生率为42.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2.523,P=0.003)、有妊娠期高血压病(OR=2.523,P=0.003)、开奶时间晚(OR=0.924,P=0.025)是产科监护室高危妊娠产妇泌乳启动延迟的危险因素。结论 产科监护室高危妊娠产妇泌乳启动延迟率较高,尤其应关注年龄≥35岁、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开奶时间晚的高危妊娠产妇,建议做好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加强泌乳干预,促进营养吸收,增加产妇泌乳知识,以降低泌乳启动延迟率。
  • 刘鑫, 江锦芳, 覃彦珠, 周帅, 施洁, 刘彦君
    护理学报. 2021, 28(7): 53-58.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南宁市某3家三级甲等医院诊疗的215例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及家庭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照顾者能力测量表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直肠癌造口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得分为(26.82±8.9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年龄、有无造口并发症、自我护理能力以及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每日照顾时长、有无他人协助是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86.6%。结论 本组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医护工作者应关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年龄大、有造口并发症、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照顾者文化程度低、照顾者每日照顾时间长和无他人协助的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主要照顾者,加强结直肠癌肠癌造口患者及其照顾者同步健康教育,帮助主要照顾者加快适应照顾者角色并提高照顾能力。
  • 郭一峰, 刘金榜, 郭爱敏, 韩伟, 高娜
    护理学报. 2021, 28(7): 59-63.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三级医院ICU倒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2019年8月对参加中华护理学会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班的170名ICU倒夜班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CU倒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ICU倒夜班护士睡眠质量总均分为9.00(7.00,11.00)分,67.6%的ICU倒夜班护士睡眠质量较差,其中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3个维度得分最高。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夜班工作时间长度、夜班对睡眠质量影响程度、经济收入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进入回归方程(P<0.05),共解释ICU倒夜班护士睡眠质量总变异的25.5%。结论 本组ICU倒夜班护士的睡眠质量较差,性别、夜班次数、夜班对睡眠质量影响程度、经济收入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是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建议护理管理者对ICU男护士群体给予更多关注,支持12 h制夜班护士在值夜班期间进行短暂睡眠,保证规律的夜班轮转速度,提高护士经济收入水平和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以期改善ICU倒夜班护士睡眠质量。
  • 临床护理
  • 刘瑜, 周春兰, 周君桂, 邓水娟, 何任红
    护理学报. 2021, 28(7): 64-68.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编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评价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在文献分析及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专家评审和预调查形成预试量表,选取12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预试量表进行项目分析,选取39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量表。结果 正式量表包括3个维度29个条目。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25,2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90。总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7个公因子,3个维度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2.004%、62.366%、67.142%,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作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评价自我管理水平的工具。
  • 陈佳, 熊巍, 张丽芳, 张纯
    护理学报. 2021, 28(7): 69-73.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手臂内收30°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 月—2019 年4月在我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腔内心电图下PICC导管尖端定位时,置管侧手臂外展90°为对照组,置管侧手臂内收30°为观察组。PICC置管术中进行腔内心电图定位,以出现正向最高P波视为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观察患者平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成内收于躯体侧30°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导管留置长度。结果 观察组105例(100%)腔内心电图P波均显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点,对照组98例(93.3%)导管尖端滑入右心房;患者手臂内收30°较外展90°,腔内心电图的P波振幅平均增大6.98 mm,2组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50,P<0.001);2组在出现高振幅正向P波时导管留置长度平均相差1.82 cm,2组患者导管留置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7,P<0.001);观察组置管后经胸片判断,置管一次到位率为100%。结论 经贵要静脉和肱静脉置入导管,术中置管侧手臂摆放角度由外展90°变换成内收30°时导管头端向右心房方向移动。操作者依据腔内心电图进行术中导管尖端定位从而确定导管最终体内留置长度时,手臂摆放角度应为内收30°,以确保患者卧位及手臂活动变化时,导管尖端始终留置在安全区域。
  • 心理卫生
  • 陈思羽
    护理学报. 2021, 28(7): 74-78. https://doi.org/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老年医学科低年资护士面对临终患者死亡事件的内心体验,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五家三级甲等医院老年医学科12名低年资护士进行个人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产生负性情绪体验(恐惧感、莫名的难受、无能为力后的失落感);死亡观念的改变(回避死亡、反思死亡、接纳死亡);护士自身内在支持系统不足;全方位外在支持系统需求(死亡教育专业培训、临终关怀护理技能、专业的心理疏导途经)。结论 应关注老年医学科低年资护士护理死亡患者时的负性情绪、死亡观念、支持系统等状况,积极开展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服务,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使其积极应对死亡事件,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