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求发展,以服务铸品牌

护理学报 ›› 2022, Vol. 29 ›› Issue (5): 57-63.doi: 10.16460/j.issn1008-9969.2022.05.057

• 循证护理 • 上一篇    下一篇

失独父母生活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钱湛1, 杨晓婷1, 耿可2, 林觐民3   

  1. 1.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监护室,浙江 杭州 310003;
    3.浙江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 收稿日期:2021-08-18 出版日期:2022-03-10 发布日期:2022-04-11
  • 通讯作者: 林觐民(1982-),男,浙江湖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E-mail:ljm82@zcmu.edu.cn
  • 作者简介:钱湛(1994-),男,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 Received:2021-08-18 Online:2022-03-10 Published:2022-04-11

摘要: 目的 整合失独父母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便于社区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失独父母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现况,并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帮扶措施。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PsycINFO、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11个数据库中关于失独父母生活体验或者感受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8月30日。结果 总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出52个原始研究结果,最终形成6个整合结果,包括失独后的挑战与压力、感受社会支持、产生不同的应对方式、失独后衍生特殊需求、持续地思念孩子和纪念、创伤后成长。结论 失独父母遭遇失独事件后处境不佳,生理和心理问题较为普遍,亟需医疗、养老、心理服务支持,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于该特殊群体的关注,实施精准的心理干预和帮扶措施,改善失独父母的整体生活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 失独父母, 体验,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中图分类号: 

  • R471
[1] 王安妮,张雯,郭玉芳,等.失独父母抑郁的心理弹性多因素作用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6(1):75-83.DOI:10.11817/j.issn.1672-7347.2021.190301.
[2] 赵仲杰,都天虹.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失独家庭的困境应对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1-5.
[3] 张婷婷,张曙,虞骥,等.你并不理解我:失独父母体验“感知被误解”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5):913-918.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9.05.012.
[4] Wang H,Chaiyawat W,Yunibhand J.Struggling to Live a New Normal Life among Chinese Women after Losing an Only Child:A Qualitative Study[J].Int J Nurs Sci,2021,8(1):43-50.DOI:10.1016/j.ijnss.2020.11.004.
[5] 胡雁. 循证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59-160.
[6] Zhang Y, Jia X.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Grief of People Who Lose Their Only Ch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ism Culture[J]. Front Psychol,2018,9:869.DOI:10.3389/fpsyg.2018.00869.
[7] 郭羽希. 失独父母的哀伤及其生活重建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
[8] 何丽,王建平.失独父母宗教应对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 25(5):970-975.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7.05.039.
[9] 何丽,唐信峰,王建平.生死相连:失独父母持续性联结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25(4):697-703.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7.04.023.
[10] 许舒雯. “失独父母”:心路历程,阶段性需求及社会工作建议—基于x机构15名“失独父母”的质性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11] 姚琳,余桂林,郑一瑾,等. 失独父母心理状况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7):2082-2085.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27.017.
[12] 章志伟,戚铁宁,徐英,等.失独中老年人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3):8-12.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7.03.002.
[13] Wang N, Hu Q.“It is not Simply the Loss of a Child”:The Challenges Facing Parent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in Post-Reproductive Age in China[J].Death Stud,2019(1):1-10.DOI:10.1080/07481187.2019.1626941.
[14] Yu G,Lenny C H,Yu F,et al.Exploring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Older Chinese “Shidu” Parents Who Lost Their Only Child:A Phenomenology Study[J]. Cult Psychol,2020,26(4):837-849.DOI:10.1177/1354067X20936937.
[15]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等.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792-798.
[16] 杨楠. 失独父母重获控制感的质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8.
[17] 徐琦.绝望,迷失,重塑:失独父母生命意义的主体建构[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18] 胡叠泉. 失独家庭社会隔离现状及形塑机制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2):98-103.
[19] 张春泰. 从原子化到共同体:失独父母的身份认同重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0] 徐晓军. 失独父母边缘化的路径、类型与社会风险——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6):22-30.
[21] 陈莹.情境危机:失独老人的自我标签过程解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3(3):89-94.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6.03.013.
[22] 罗蓝,曾巧,何中臣,等.重庆市失独家庭父母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0):4550-4553.DOI:10.3969 /j.issn.1005-9202.2021.20.057.
[23] 方曙光. 社会困境与自我隔离: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基于安徽湖北两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研究,2015(1):246-260.
[24] 戴卫东,李茜.不同居住方式对农村失独家庭养老需求的影响——基于四川省H县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20,26(1):85-96.
[25] 肖云,杨光辉.优势视角下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及相应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4,20(1):107-112.DOI:10.3969/j.issn.1674-1668.2014.01.012.
[26] 陈筠. 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与社会支持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4.
[27] 李松攀,严艺文.社会工作介入失独烈属老人生活问题的策略探究[J].社会与公益,2020(6):31-32.
[28] 陈建世. 失独父母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特征及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0.
[29] 王海彦,李莹霞,周梅,等.昆明市300名城市社区失独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7,24(22):1-6.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7.22.001.
[30] Anderson MJ, Marwit SJ, Vandenberg B,et al.Psychological and Religious Coping Strategies of Mothers Bereaved by the Sudden Death of a Child[J]. Death Stud, 2005,29(9):811-826.DOI:10.1080/07481180500236602.
[31] 刘延涛. 农村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基于对山东省C镇三个农村失独家庭的个案调查[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3):58-61.
[32] 焦孟琳. 认知行为理论下失独家庭情感困境分析及帮扶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309-311.DOI:10.7655/NYDXBSS20170412.
[1] 吴超瑜, 刘尚昆. 麻醉恢复室护士危机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3): 17-21.
[2] 谭雯渲, 张容, 张立力, 王玮, 邵艳红, 方庆虹, 朱瑾. 心脏移植患者手术决策困境的现象学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3): 69-73.
[3] 曹敏, 张培莉, 侯晓雅, 高超越, 郭林芳, 李滢. ABC-X模型下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照顾者营养照护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2): 13-18.
[4] 孙娟, 李亚莉, 马安娜, 王华, 张会敏. 护理研究生对社区护理实践思政教学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1): 19-23.
[5] 陈燕华, 冯梅, 胡佩欣. 粤港联合个案管理师临床实践培训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1): 24-28.
[6] 王语, 赵慧杰, 肖梦伟, 范硕宁, 孙佳丽, 王珂心, 苏炫, 杨滢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硅油填充期间疾病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5, 32(1): 68-72.
[7] 冯春玲, 胡夏晴, 徐琳, 蔡鑫健, 徐琴鸿.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电话指导公众实施心肺复苏行为动机及需求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9): 66-71.
[8] 曹依丽, 王玲, 王灿, 陈燕华, 秦虹云.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资源取向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8): 74-78.
[9] 马瑞瑞, 范晓莉, 徐姝娟, 张伟, 陈婷, 谈飞飞. 护士参与终末期患者临终决策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7): 6-11.
[10] 龙瑶, 卢春凤, 冯志仙. 临床护士对横向领导者特质感知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7): 27-31.
[11] 张颖, 车晓艳, 万婠, 秦雪, 张恩思, 崇武, 郑淑娟. 我国性治疗护士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7): 68-72.
[12] 张露心, 焦延超, 文稀, 田利, 王婷, 田凤美, 李惠玲. 护理本科生在“慕课西行”同步课堂学习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6): 30-34.
[13] 胡晓涵, 占婷婷, 何望生, 乔疏桐, 李雪.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 护理学报, 2024, 31(5): 17-21.
[14] 邓悦, 胡宇帆, 王冉, 张远星, 王芳, 袁萍, 陈璐. 老年患者接受远程医疗护理体验与需求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J]. 护理学报, 2024, 31(5): 50-55.
[15] 李珂, 杨振楠, 韩舒羽, 张建霞, 张梦杰, 李君. 护士经历护理中断事件真实体验的Meta整合[J]. 护理学报, 2024, 31(5): 61-66.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