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2-15
  

  • 全选
    |
  • 王丹丹,付菊芳,左秀萍,宋娟,邾萍,房宁宁,于方方
    护理学报. 2013, (3):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描述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症状体验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便利抽取西安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23例肺癌化疗患者,调查分析其化疗期间的症状体验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的主要症状依次为:疲乏(6.26±1.62)分、苦恼(4.25±1.88)分、胃口差(4.96±2.07)分、睡眠不安(4.48±2.01)分,发生率均在90%以上;给患者的工作、一般活动、生活乐趣带来较大的困扰,其得分分别是(7.03±1.85)分、(5.42±1.69)分、(4.64±1.60)分.症状体验受在职与否、家庭人均月收入、性别、疾病临床分期4个因素的影响(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发生频率均高于50%,处于轻中度水平,受疾病的临床分期、性别等的影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症状困扰.提示临床护士应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症状评估,并给予管理和控制.
  • 马俊杰,张静静,周春祥
    护理学报. 2013, (3):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药浴对慢性肾脏病III期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慢性肾脏病III期伴高脂血症,中医诊断为痰湿血淤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药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一体化治疗,药浴组在现代医学一体化治疗的基础上行“开腠泄浊液”辨证施浴.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 d及治疗后30 d时,观察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结果药浴组经30 d药浴后,患者肾功能改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与对照组及本组药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药浴能有效调节慢性肾脏病III期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
  • 李莉,李银芳,刘航,邓力,吴恩珍
    护理学报. 2013, (3): 8-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护理本科《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对该备课法的效果评价.采用护理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表,收集学生对实验课教学质量的评分.学生评价采用历史对照,本研究的授课对象为2010级护生(采用思维导图集体备课法),将其评分与2009级护生(采用传统集体备课法)进行比较.结果教师对思维导图集体备课法评价较高,2010级护生对实验课教学质量的评分(92.89±4.73)分高于2009级护生的评分(91.02±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能够集思广益,促进思考,便于记录,有助于实现备课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 陈井芳,黄金银,费素定,徐萍
    护理学报. 2013, (3):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高职护生人口老龄化知识掌握情况和对老年人态度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校高职一年级和二年级1006名护生,运用一般资料问卷、人口老龄化知识问卷和老年人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高职护生人口老龄化知识得分(12.09±4.54)分,老年人态度得分(160.54±17.82)分;人口老龄化知识与欣赏维度呈正相关,与偏见维度之间成呈负相关(P=0.000).结论护生对老年人态度趋于正向,但人口老龄化知识比较缺乏;人口老龄化知识掌握越全面,对老年人态度越正向.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护生人口老龄化知识的教育.
  • 刘梅娟,夏燕飞,徐沛纯,周春兰
    护理学报. 2013, (3): 1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引用五常法管理护理资料,在保证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效果.方法针对护理资料管理中存在的分类不清楚、放置不规范、查找不方便、保存不完善等问题,对照五常法标准进行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结果实施五常法管理护理资料,既保证了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又标识清楚、定位放置、方便取阅,还促使科室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改善了工作环境,得到同行一致认可.结论运用五常法进行护理资料管理,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郑田,温贤秀
    护理学报. 2013, (3): 17-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玉玺,林征
    护理学报. 2013, (3):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曾莉,张曙映,周兰姝
    护理学报. 2013, (3):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老年人家庭照顾者对于支付老年人居家康复服务费用的意愿以及愿意支付多少费用,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了上海市277名老年人家庭照顾者,调查问卷主要包括4个部分:对居家康复护理服务及调查情况的描述,照顾者对居家康复护理服务的支付意愿,照顾者社会经济学特征,对问卷的理解程度.结果绝大多数照顾者对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持肯定态度,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的照顾者有182名(65.7%),159名(87.4%)对每次康复护理的费用愿意支付低于40元.影响照顾者对居家康复护理服务的因素有:年龄、家族疾病史、分担照顾责任的人数、是否和老年人共同居住、家庭人口数、家庭月收入(P<0.05).结论照顾者对老年人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持肯定态度,但支付意愿偏低,且支付意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 梁赤波,钟署娥,王芝桃
    护理学报. 2013, (3):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东莞市城镇居民家庭安全用药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家庭安全用药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东莞市某镇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1450名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安全用药认知情况、药物服用依从情况、药物储存与管理情况.结果该镇居民的家庭安全用药总得分(33.72±6.12)分,经回归分析,学历、婚姻、家中是否有6岁以下儿童、家中是否有慢性病患者是家庭安全用药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社区居民对家庭用药安全知识整体偏低,受学历、婚姻、家庭中是否有儿童及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管理者应根据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安全用药的认知,规范药物服用的依从性,加强家庭药箱的储存与管理,以促进居民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 彭爱萍,包良笑
    护理学报. 2013, (3):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骨科护士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系统评估技能应用现状及神经系统评估专科知识水平,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护士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系统评估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脊髓损伤神经系统评估能力调查问卷,对广东省8家医院238名骨科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脊髓损伤病人神经系统评估技能使用的态度、评估技能应用现状、评估技能使用指引和再损伤预防方面.结果238名骨科护士中,93.3%的骨科护士从未接受过神经评估技能的专题培训,只有6.7%经常对脊髓损伤病人进行神经评估,71.8%依赖医生记录判断脊髓损伤病人的脊髓损伤程度.脊髓损伤病人神经系统评估专科知识得分(40.3±18.8)分,工作年限、医院级别、职称、学历不同的骨科护士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护士对脊髓损伤神经评估重视不够,缺乏脊髓损伤神经评估的专科知识.骨科护士的脊髓损伤神经评估技术亟待提高,开展专题培训并建立和健全相关培训制度和管理方法.
  • 魏章英,潘鹏飞,胡春凤,魏大琼
    护理学报. 2013, (3):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躁动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培训对策.方法对某院130名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躁动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价.结果临床护士对躁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15.4%~98.5%,Ramsay评分知晓率35.4%,理想的镇静水平知晓率15.4%.不同科室、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和有无 ICU工作经历的护士对躁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士对躁动相关知识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医院管理者应重视临床护士躁动相关知识的培训,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最新知识和技术,以提高护士躁动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从而保证护理安全.
  • 周姓良,胡靖青,钟伟莲
    护理学报. 2013, (3): 38-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体位对经膀胱内途径间接测定腹内压的影响.方法按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分级对2011年5月—2012年1月ICU收治的12例腹内压增高患者在平卧位(0°)采用经膀胱内途径间接测定 IAP,共72例次,分别取15°、30°体位下观察IAP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体位下IA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0°体位下IAP值与平卧位IAP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30°体位下IAP值较0°IAP值分别增加(1.94±0.49)、(5.02±0.88)mmHg(1 mmHg=0.133 kPa),抬高体位和IAP增加呈正相关(r=0.87,P<0.01).结论抬高体位使患者IAP增加,仰卧位测量的IAP可能低估了床头抬高的患者的真实IAP,应引起重视.
  • 田芳,陈海君,陈粲
    护理学报. 2013, (3):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方法.对352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对转运流程进行改进,对转运人员进行培训并明确转运人员职责,医护人员转运前共同做好风险评估,加强各部门沟通,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准确评估和稳定患者,配备合适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并应用转运盒和表格式转运记录单,做好充分的监护与正确记录.352例患者安全到达目的地,无患者在转运中发生医患纠纷.
  • 王冉,刘芳,张运周
    护理学报. 2013, (3):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26例重症脑梗死患者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本组发生痰液黏稠Ⅲ度2例,鼻出血1例,胃潴留15例,压疮与冻伤各1例,非计划性气管插管拔除2例,瞬间颅内压增高13例(66例次).干预措施:在降温期,给予气道雾化、湿化与循序渐进的振动排痰,减少痰液黏稠;给予规范气道吸引,以及正确的药物注射方法,避免出血;应用在pH值引导下胃内注气进行盲插鼻肠管法,减少胃潴留、误吸的发生.在复温期,通过头部的安全移动、更换软枕以及避免突然停止冰毯机应用,预防皮肤受损;从复温一开始,每减一种镇静药,就进行镇静效果、意识等指标的评估,约束躁动患者,防止非计划性拔管;进行气道护理时,集中在应用降颅压药物以后,以减少瞬间颅内压增高.本组25例患者好转,1例由于低温治疗前出现脑疝,低温过程中病情加重而死亡.
  • 邹本燕,黄薇,詹靖,张力
    护理学报. 2013, (3): 45-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住院的癌痛患者实施一体化护理,给予癌痛评估→实施镇痛→观察记录→健康教育→随访.癌痛评估时采用“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评估原则,应用药物镇痛联合非药物镇痛方式,动态观察记录镇痛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建立双向疼痛随访体系,并使疼痛评估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流程中.经观察应用于80例中重度疼痛患者,发现患者的癌痛及止痛的错误认知及消极态度率明显降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 马凤兰,郭肖兰,郑琳,王波,张蒲秀
    护理学报. 2013, (3): 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图形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分析各类异常图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3月待产的284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出现Ⅱ类、Ⅲ类图形的423例产妇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时期200例第二产程为Ⅰ类图形的产妇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胎心监护图形不同分为7个亚组,分别与对照组脐动脉血pH值、第二产程时间、低Apgar评分(≤7分)、新生儿窒息的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除早期减速和延长减速亚组外,其余各亚组脐动脉血pH值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除延长减速亚组外,其余各亚组第二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观察组除早期减速和延长减速亚组外,其余各亚组低Apgar评分患儿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基线异常、正弦型、晚期减速亚组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第二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中出现Ⅱ类、Ⅲ类图形能早期提示胎儿宫内窘迫,医务人员需及时准确处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 周惠玲
    护理学报. 2013, (3):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无痛和传统人工流产术式选择对未婚青少年重复流产的影响.方法选择410例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未婚青少年,其中行无痛人工流产术292例为无痛组,负压吸引常规手术方式人工流产118例为传统组,术后跟踪调查1年,调查1年内是否有重复人工流产及次数,是否主动了解避孕知识,有效避孕方法使用率,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2次人工流产间隔;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无痛组重复流产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03,P<0.01);无痛组重复人工流产次数、流产后主动了解避孕知识、有效避孕方法使用率、1个月内即恢复性生活、未转经即妊娠及6个月内再次妊娠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传统组焦虑自评量表分值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均高于无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痛人工流产虽然解决了未婚青少年流产术中疼痛问题,但术后存在重复流产率较高的问题,应广泛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尤其对无痛人工流产术后的未婚青少年进行优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
  • 张静,陈晓春,周葱聪
    护理学报. 2013, (3): 5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音乐配合水床式鸟巢护理在早产儿临床护理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5—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音乐配合水床式鸟巢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记录两组早产儿的每日摄奶量、体质量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有无呼吸暂停、感染等并发症,评价早产儿疼痛性操作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第7天及第14天的体质量增长幅度及摄奶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次数为(0.28±0.61)次,对照组为(0.92±1.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感染、硬肿症的发生率上,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静脉穿刺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配合水床式鸟巢护理能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缓解疼痛性操作所致的疼痛感,在临床护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刘放云,周惠联,江瑜茵
    护理学报. 2013, (3):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1例早产儿经股动脉采血后痉挛导致同侧肢体缺血的护理体会.早产儿股动脉采血后发生痉挛导致同侧肢体缺血表现,经立即停止抽血,减少声光刺激;给予“鸟巢”和“抱枕”等支持;抬高头部和患侧,加强保暖,并用热被单敷患肢,遵医嘱用多巴胺等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专人守护,严密观察病情等措施,缺血症状消失.认为针对此患儿有早产及右下肢缺血史的实际情况,应避免在患侧股动脉穿刺,及早模仿宫内环境多给患儿支持、集中操作,减少刺激,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 黄丽燕
    护理学报. 2013, (3):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急救护理模式,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方法急诊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接收来自“12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300例,实施以时间为控制的接诊前、接诊、病情评估、急救护理、术前准备、护送至专科的护理路径;急诊护理路径从急诊科接收到120中心提供的患者信息开始,到急诊科救治结束止,要求患者到达急诊科后至专科治疗时间控制在70 min以内,即10 min内完成接诊前护理,10 min内完成病情评估及急救护理,20 min内完成医技检查,30 min内完成术前准备及护送至专科治疗护理.结果患者从接诊到确诊时间为16~22(18.50±1.66)min,从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为18~26(23.60±3.41)min,较同期文献报道缩短;致残52例,致残率为17.3%,死亡18例,病死率为6.0%,均低于文献报道.结论急诊护理路径能缩短急性脑卒中急诊救治的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
  • 方丽,蒋思琼
    护理学报. 2013, (3):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电子耳温计在儿科预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7—9月儿科门急诊就诊600例患儿分为口腔温组和直肠温组各300例,并同时用电子耳温计测量鼓膜温度作为自身对照.每组再根据体温分为正常温组,低热组,中等热组,高热及超高热组4个亚组.结果口腔温组患儿的口腔温度与鼓膜温度自身对照比较,4个体温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温组患儿直肠温度与鼓膜温度自身对照比较,4个体温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r=0.982),鼓膜温度平均低于直肠温度0.260℃.结论电子耳温计可替代传统水银温度计作为儿科预检中测量患儿体温的方法.
  • 葛兆霞,邓小岚
    护理学报. 2013, (3):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回忆疗法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轻中度老年痴呆住院患者共118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5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4组,即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将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2个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回忆疗法.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估认知能力,巴氏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巴氏指数在无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是血管性痴呆患者,其干预组与对照组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的2个量表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巴氏指数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这3个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回忆疗法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康复,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将回忆治疗作为老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鼓励家庭照护者共同参与,应成为老年痴呆院外防治的长期照护方案,在对患者的延伸服务中推广使用.
  • 廖色青,夏令琼,梁云花
    护理学报. 2013, (3):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按揉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穴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奇偶数号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按照卒中单元吞咽困难的康复方法(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按揉廉泉、风池、金津和玉液穴,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吞咽困难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按揉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穴位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难,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穴位按揉操作简单、舒适,成本小,易于学习和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王少珊,王娟
    护理学报. 2013, (3):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考察不同温度下,不同放置时间对丹参注射液与溶媒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镜法测定在不同温度下(4、25、36℃)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放置不同时间(0、60、120 min)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整体上不溶性微粒数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4℃的环境下,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及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在25℃的环境下,不溶性微粒数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36℃的环境下,丹参注射液与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生理盐水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为丹参注射液较为适宜的配伍溶液,在低温及常温环境下,尽量现配现用,输液时可对液体适当加温.
  • 司琴
    护理学报. 2013, (3): 7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床边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滴注大剂量维生素C的危重患者静脉全血血糖与生化仪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清血糖之间的差别,探讨床边快速血糖仪在检测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患者静脉全血血糖的可靠性.方法静滴维生素C前,用床边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全血血糖,用生化仪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清血糖,比较其结果;静滴维生素 C后,再次采用前述两种方法测血糖并比较其结果.结果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前,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后,两组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滴大剂量维生素C的患者,生化仪检测的血清血糖偏低,床边快速血糖仪检测静脉全血血糖结果可靠,能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血糖值数据.
  • 孙笑笑,张俐,赖鑫,陈林娟,许锐思,左璇
    护理学报. 2013, (3): 7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年龄、护龄及负性思维与护士抑郁情绪的相关关系及对其的预测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在某大学参加培训的126名在岗护士,进行自评抑郁量表及自动思维问卷测评,分析抑郁和负性思维得分水平,以及抑郁与人口学特征、负性思维得分的相关性.结果该组护士抑郁检出率为34.1%.抑郁与负性思维呈正相关(r=0.68,P<0.01),与护龄、年龄呈负相关(r=-0.33,-0.34,P<0.01).负性思维直接影响抑郁(B=0.31,P<0.01).护龄直接影响负性思维(B=-1.42,P<0.05),间接影响抑郁.年龄直接影响护龄(B=1.07,P<0.01),间接影响抑郁.结论该组护士抑郁均分高于常模,负性思维、护龄、年龄与抑郁相关程度比较密切,且对抑郁均有一定的预测性,以负性思维的预测性最为突出.
  • 杨丽华
    护理学报. 2013, (3):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ICU危重患者的安全,适当约束患者双手,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出集安全、实用、舒适、透气、经济等特点于一体的医用安全型约束手套.该手套采用纯棉软质布料及荞麦皮、丝绵等制作,分为掌指部、腕部和固定带3部分,手背面开有3个窗口,保证了透气性,且利于在手背进行静脉穿刺输液,便于在无名指末端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可观察手指血液循环情况;手掌内面填充荞麦皮层不仅轻巧透气,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且使五指无法形成有效抓握,从而防止患者用手将导管拔出,保证了患者的安全.该手套取材简单,成本低,可反复洗涤消毒,经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