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报 ›› 2020, Vol. 27 ›› Issue (4): 11-15.doi: 10.16460/j.issn1008-9969.2020.04.011
黄琼珊a, 陈曼华b, 蔡莹莹c, 杨素敏a, 李怡君b, 林淳b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4月和2019年5—8月在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交接班制度)和观察组(实施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各130例,在实施干预前后调查2组患者对管床护士的认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管床护士认识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管床护士认识率从62.3%提高至86.2%,护理服务满意度的7个维度:感知质量、患者预期、医院品牌、疾病压力、患者满意、患者抱怨和患者忠诚分别从(37.15±4.05)、(12.77±1.71)、(4.22±0.83)、(4.18±0.93)、(8.42±1.26)、(4.21±0.88)、(8.67±1.24)分提升至(44.73±0.61)、(14.86±0.41)、(4.96±0.19)、(4.92±0.27)、(9.95±0.21)、(4.95±0.21)、(9.93±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可视化“护士指南针”护理交接班制度能有效提升住院患者及家属对管床护士的认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
[1] 黄英,徐丽琼,刘彩娥,等.SBAR标准化交班表在心肌梗死患者交接班时间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6):26-27.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7.36.026. [2] 林小燕. 规范化护理床边交接班在护士岗位能力培养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118-120.DOI:10.14033/j.cnki.cfmr.2019.02.058. [3] 董芳,陈蜜柔,吴福珍,等.标准化沟通方式在病区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47-48.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4.14.015. [4] 龙建华. SBAR沟通模式交班表在神经外科晨交班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 16(6):268-270.DOI:10.3969/j.issn.2095-7629.2018.06.188. [5] 张玉红,陈海红,何曙芝,等.改良四段式SBAR护理交接单在妇科手术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19,26(2):20-2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9.02.020. [6] 刘翔宇,谌永毅,周钰娟,等.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8-21.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5.01.004. [7] 叶琳,周慧洁,陶洁静,等.妇科晨间反向交接班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7,24(4):27-29.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7.04.027. [8] 林海芳,洪思敏. 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9,12(10):129-131.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9.10.075. [9] 程红. 规范护理交接班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8(87):193-198.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87.132. [10] 陈肖,张红,丁翔,等.降低器官移植中心责任护士交接班内容缺陷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6,23(8):9-12.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6.08.009. [11] 梁娟,胡雪慧,牛倩.医护一体化床边交班在儿科急诊留观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6):50-52.DOI:10.13912/j.cnki.chqm.2016.23.6.18. [12] 徐艳,木培千.程序化交接班制度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 26(9):63-65.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8.09.030. [13] 陈小芳. 骨伤科床头交接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 24(14):30-31.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6.14.014. [14] 林青. SBAR标准化交接单在产科一级护理患者交接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5):98-100.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8.15.042. [15] 邢丽莉. 骨伤科床头交接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 25(10):43-44.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7.10.020. [16] 姚云超. 护士交接班制度的改进与体会[J].天津护理,2012, 20(4):250-251.DOI:10.3969/j.issn.1006-9143.2012.04.046. [17] 吴玉琼,徐映华,陆少玲.床边护理工作制在内科优质服务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75-76.DOI:10.3969/j.issn.1674-6805.2012.06.054. [18] 杨燕. 急诊护理交接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0):75-76.DOI:10.16690/j.cnki.1007-9203.2015.20.031. [19] 吴琼娅,翁湘.CICARE沟通模式在手术室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9, 26(8):16-18.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9.08.016. [20] 佐小丽,郗君梅,钟琼,等.应用FADE品质改善模式改善新入院病人护理细节质量[J].护理学报,2017,24(10):14-16.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7.10.014. |
[1] | 魏利, 赵兴颖, 刘佳, 何雨璇, 陈晓梅, 杨雪, 鲜继淑, 杨燕妮. 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25, 32(2): 1-6. |
[2] | 纪媛媛, 王军, 俞洁, 张娜芹, 欧梦仙. 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神经外科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指标体系[J]. 护理学报, 2024, 31(1): 27-30. |
[3] | 靳玉萍, 庄红霞, 陈霞, 范小宁, 马雯, 危志娟. 神经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护理学报, 2022, 29(15): 28-32. |
[4] | 邓瑛瑛, 裴华清, 任英, 殷春梅, 文梅, 张小玲. 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循证护理实践[J]. 护理学报, 2022, 29(11): 36-40. |
[5] | 邓瑛瑛, 裴华清, 文梅, 殷春梅, 张小玲.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物理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J]. 护理学报, 2021, 28(8): 28-32. |
[6] | 陈俊杉, 范杰梅, 余金甜, 张爱琴. 神经外科ICU患者谵妄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 护理学报, 2021, 28(4): 1-8. |
[7] | 狄恒丹, 陈璐, 王芳, 盛李昕贝. 镇静优化方案在颅脑损伤患者床旁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21, 28(21): 75-78. |
[8] | 杜晓亮, 胡娜, 王倩云, 刘倩, 余星, 乐霄. 神经外科家庭参与式交班模式的实践[J]. 护理学报, 2021, 28(2): 16-19. |
[9] | 张曼曼, 段红香, 周晓阳, 邹振亚, 茅金宝. 降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PDCA实践[J]. 护理学报, 2021, 28(12): 10-15. |
[10] | 许妮娜, 杨中善, 刘宁, 乐格芬, 詹昱新, 吴艳妮, 汪欢. 神经外科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管理的循证护理实践[J]. 护理学报, 2020, 27(19): 41-46. |
[11] | 陈俊杉, 范杰梅, 余金甜, 张爱琴. 2种预测模型在神经外科ICU患者谵妄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 护理学报, 2020, 27(18): 6-10. |
[12] | 陶维玲. 信息化营养辅助支持决策在神经外科护理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9, 26(21): 67-70. |
[13] | 廖招娣, 王洪干, 林征, 潘红, 任晓敏. PICC中心静脉置管双层保护套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9, 26(11): 71-73. |
[14] | 王耀娟,房会娥,朱美琴,施景芳,周松茂,李天乐. 坐位与侧卧位排痰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研究[J]. 护理学报, 2018, 25(6): 54-57. |
[15] | 李洁莉, 王蓓. 基于三维重建辅助设计备皮图谱及应用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8, 25(23): 47-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