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0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13-11-25
  

  • 全选
    |
  • 周陶,周春兰,蔡月明
    护理学报. 2013, (2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for Adults,MUIS-A)对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86.72±13.92)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不明确性得分最高为(34.77±4.24)分,其次为复杂性(21.04±5.66)分,不可预测性得分最低为(15.65±2.5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个人收入水平、自觉疾病严重程度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存在差异(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入疾病不确定感回归方程的有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自觉疾病严重程度。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个人收入水平和自觉疾病严重程度。临床护理工作者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降低或更好地应对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生活质量。
  • 谢春晓,张娜,吴娟
    护理学报. 2013, (22):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失禁患者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IA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一段时间内某院普通病区和监护病区的失禁患者121例,记录性别、年龄、是否存在慢性病、失禁类型、失禁次数、有无进行机械通气、营养支持方式、白蛋白水平、抗生素种数、供氧方式、是否使用镇静剂、Braden评分、体温等13个指标,对可能影响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的因素作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白蛋白水平、供氧方式、有无进行机械通气、是否使用镇静剂、体温、失禁次数、是否存在慢性病、抗菌药物种数、Braden评分9方面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为应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显示抗菌药物种数和Braden评分2方面因素是失禁患者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危险因素。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学地使用Braden量表,能有效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
  • 万恩桂,宁晓东,程惠玲,张娟
    护理学报. 2013, (22): 8-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骨科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认知,静脉治疗评估等,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由7.89%下降到3.15%,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认知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还提升了护士主动关注静脉治疗意识和静脉治疗风险意识,规范了静脉输液流程和静脉治疗行为,增强了人性关怀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
  • 华秀凤,许金美,邬亚红,唐玉兰
    护理学报. 2013, (22):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层级管理在护理电子病历书写质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5月开始使用PDCA循环结合层级管理进行护理电子病历书写质控管理。每1个月为一轮PDCA循环,重点改进2013年4月发生率最高的及改进效果不明显的8个护理缺陷:首次护理记录单漏项、简要病情与要求不符、压疮与跌倒评分相矛盾、护理记录单病情变化未及时记录、护理记录欠连贯性、护理记录千篇一律、未复测体温、未复测血压。结果第1轮PDCA循环结合层级管理中除“护理记录单病情变化未及时记录”(P>0.05)外,其他缺陷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终末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结合层级管理提高了护理电子病历质量及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确保了护理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为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 郭华芹,沈波,陆佳音,宋炯
    护理学报. 2013, (22): 14-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手术室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手术患者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采用FMEA法,成立FMEA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改进。结果实施 FMEA后,6个失效模式的危机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2012年1-6月的1.79%下降到2012年7-12月的0.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理论,对手术室静脉管道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降低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 李晓晴,杨雪莲,朱敬香,廖彩容
    护理学报. 2013, (22):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中预防精液标本错乱的管理经验。可产生精液标本错乱的环节包括:患者刻意隐瞒提供非配偶精子;治疗过程中因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当或疏忽,导致患者的精液标本与其他患者的混淆或交叉污染。提出预防管理对策:严格审核身份及多人多环节查对,确保精液来源的准确;实验室操作实行双人核查制度;科内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加强人员培训;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医护安全责任意识等。本研究患者中5例在精液管理过程中出现操作缺陷,通过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杜绝了精液标本差错的低概率不良事件的发生。
  • 郑小芳,季康玉,方伟钧
    护理学报. 2013, (22): 19-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剖析投诉原因及投诉心理,指导工作的改进。方法分析本医院5年来1369例次投诉,依据投诉事件经过、患者或家属诉求,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投诉原因和投诉心理。结果投诉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8年的2.94/万人次,到2012年的3.62/万人次。造成投诉率最高的原因是候诊时间长,占23.3%,投诉心理类型最多的是求帮助,占42.2%。结论候诊时间过长、寻求帮助是门诊患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提示应从改造就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加强服务意识等方面着手,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从而减少投诉的发生。
  • 李宏轩,丰荣(综述),张蕊(审校)
    护理学报. 2013, (22):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邵利萍,李新梅,杜惠玲
    护理学报. 2013, (22): 24-26,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疾病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0年3月-2012年12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128例。使用自制糖尿病足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危险因素、足部护理知识3个维度。结果本组糖尿病足患者疾病认知情况不佳,总分(48.07±8.04)分,多因素分析发现,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对糖尿病足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有影响(P<0.05),决定系数R2=0.772。结论新疆地区低收入、低学历、独身糖尿病足患者疾病认知情况较低,应加强此类患者糖尿病足知识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施行个性化指导,达到有效预防及缓解糖尿病足的效果。
  • 郑艳,张立力
    护理学报. 2013, (22):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护理专科生在实习前后从事基础护理服务的意愿情况,正确评价临床实践对护理专科生从事基础护理意愿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推动护理教育工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职业院校护理专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实习前后从事基础护理的意愿及认为从事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最合适的人员。结果实习前后护理专科生从事基础护理意愿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7,P<0.001);实习后学生在基础护理项目愿意主动执行率上均有下降情况,下降幅度达20%的是面部清洁和梳头、床上使用便器;实习后学生认为护士或实习护士为最合适基础护理实施者的比例在多项目上较实习前均有下降,下降达20.0%以上的包括床上使用便器、协助患者进食/水、面部清洁和梳头、整理床单位、足部清洁。结论临床实习消极影响护理专科生从事基础护理的意愿,需要规范临床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通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规范基础护理实施细责来提高基础护理的执行效果。
  • 方丽华,骆珍銮,彭春了
    护理学报. 2013, (22):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间歇氧气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将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间歇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每次雾化吸入5~7 min后间歇10 min,间歇期予低流量吸氧并使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每次雾化间歇2次;对照组采用传统持续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比较两组的排痰效果、雾化吸入完成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雾化吸入第1、第3、第5天的日排痰量较对照组多,未完成雾化治疗例数、雾化吸入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间歇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 COPD排痰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杨建,贾艳红
    护理学报. 2013, (22):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邱果,刘清华,程春娣,周舸
    护理学报. 2013, (22): 3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CCU噪声污染对患者的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将132例患者按照入住CCU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在入住CCU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给予噪声干预措施。监测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的变化;并于转出CCU当天,使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舒适状况量表、深睡眠指数评估表对患者的焦虑、舒适、睡眠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转出CCU当天,观察组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焦虑得分、舒适度及深睡眠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CU噪声污染干预可降低患者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
  • 张亚美,高青华,赵娟,张明
    护理学报. 2013, (22): 36-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6例红斑性肢痛症患者的护理经验,患者发作时立即予冷水浸泡患肢,降低患肢局部皮肤温度,迅速控制症状,减轻痛苦;间歇期避免寒冷、湿热,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等预防发作;预防和控制皮肤破损、糜烂、溃疡及继发感染;避免诱因,预防复发;严密监测血压,避免血压急剧升高引起高血压脑病、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患肢感觉、四肢肌张力及下肢肿胀情况,及时发现栓塞、梗死等症状;患者发作时剧烈疼痛、反复发作,心理压力大,焦虑、紧张、烦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故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本组5例患者治疗19~28 d好转出院,1例患者外院行高位交感神经阻断术。
  • 叶平,陈淑霞,邓妙芬,梁桂齐
    护理学报. 2013, (22):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暴露疗法用于Ⅰ~Ⅱ类手术切口护理的可行性。方法将917例普外、胸外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口护理方法,用无菌纱布覆盖切口并定期换药直至拆线;观察组采用伤口暴露疗法直至拆线,我院病房均装有空气净化设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切口细菌培养、住院时间及医护人员换药情况。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伤口护理用时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外科病房,Ⅰ~Ⅱ类外科手术切口采用伤口暴露疗法具有可行性。
  • 护理学报. 2013, (22):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康爱梅,胡柳,胡琼,李琴,周欣
    护理学报. 2013, (22):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7例山羊置入Ⅱ型轴流式人工心脏泵围术期的护理特点,为人工心脏泵的临床应用提供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依据。根据心尖轴流泵置入手术要求,针对动物的特性,护士术前根据山羊的胸腔深度准备手术器械,术中了解手术步骤、加强手术配合,术后观察胸腔引流液的量。通过7例动物实验,总结轴流式人工心脏泵置入动物体内的看护经验,从中获得临床护理启示:如果轴流式人工心脏泵作为载体应用于临床,主要适用于各种终末期心功能衰竭患者;术后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包括心率、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收缩压、肺毛细血管楔压等;遵医嘱积极使用血管活性药维护循环功能稳定。血栓栓塞和肾功能衰竭是主要并发症,为了防止术后血细胞破坏、溶血、血栓形成,宜遵医嘱早期行抗凝治疗。为了保证精确、均匀给药,抗凝药全部应用微量泵输入,治疗过程中根据活化凝血时间的值和患者的出血症状调整抗凝药的剂量。术后观察和记录血泵的各项参数,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最佳的值。
  • 揭小燕,龙笑,赵茹
    护理学报. 2013, (22): 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分析51例(95侧)应用自制矫正器矫正乳头内陷患者,统计并发症种类及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疗效。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95侧),其中乳晕皮肤色素脱失21%(20/95侧)、乳晕皮肤糜烂5%(5/95侧)、钢丝浅行4%(4/95侧)、乳头坏死2%(2/95侧)。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并发症发生与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不当有关,术中应牵出乳头力度适当,不要急于求成;术后护理工作防患于未然,及时观察乳头血运;选择合适的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及皮肤的完整性;佩戴过程中,纱布确切、均匀隔开矫正器与皮肤;通过增加纱布垫厚度来逐渐增加牵引高度等护理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护理学报. 2013, (22): 4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效民,张妍,郑颖,汪彬
    护理学报. 2013, (22): 4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53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采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上机时从80 mL/min的低血流量引血开始,以胶体液体预冲,以减少引血上机引起的血容量变化;上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采用零平衡。术后采用微量输液泵泵入液体,严格实行液体管理,控制液体的摄入量。根据生化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配制置换液。术后初期首次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采用无肝素治疗,以后每2h检验活化凝血时间1次,根据检验结果选用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重视感染的预防,加强护理。经治疗后,33例患者肾功能恢复,5例放弃治疗,15例死亡。
  • 董莹
    护理学报. 2013, (22): 48-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了1例肺动脉肉瘤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在术前患者血小板低,如何使患者的血小板上升到手术水平,在术后如何抗凝和预防出血是护理难点。在术前遵医嘱使用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输注血小板,术后遵医嘱使用非血小板依赖性抗凝药进行抗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密切监测血小板及凝血的水平,关注全身出血倾向是预防出血的重点;同时做好循环、呼吸、心理护理,营养支持,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该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 赵艳芳,高焕新,彭碧娥,周琴
    护理学报. 2013, (22):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1例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合并腹部切口深层感染的护理体会。此病例护理难点和要点是腔隙多、创面大、脓腔深,大量感染性渗出液和坏死组织浸渍手术切口及瘘管通往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造成表皮再生时间延迟,愈合时间延长。根据不同时期的伤口特点,制定并实施全身对症支持治疗、脓腔冲洗引流、传统与新型湿性敷料有效结合的伤口换药以及细致的造口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出院期间跟踪指导,确保了各创面良好愈合。
  • 金晓红,周肖艳
    护理学报. 2013, (22):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5例多发性硬化患儿的临床护理经验。根据多发性硬化在时间、空间上的复发与进展的特性,在护理中积极关注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对症护理,包括惊厥的防护及急救,头痛、呕吐的患儿予舒适的体位及安静环境,肢体活动障碍及视力障碍时予24 h陪护;加强安全防护及生活护理,重视出院指导,避免复发因素。本组3例患儿复发2次,1例复发3次,1例复发5次,共住院14次,无护理并发症,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后,病情好转出院。
  • 杜菊媛
    护理学报. 2013, (22): 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4例氰化物中毒患者的抢救护理经验。入院后护理人员对中毒患者快速进行病史采集和病情评估,立即进行生命支持,尽快清除毒物,有效供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特效解毒剂,严密观察病情,并耐心疏导患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地配合治疗。本组4例患者3例痊愈出院,1例因中毒剂量大,缺氧时间长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 王密芳,练红,郑海燕
    护理学报. 2013, (22):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能全力和百普素二合一混合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效果。方法将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能全力与百普素交替组、能全力与百普素混合组,每组54例。交替组采用能全力和百普素交替输注进行肠内营养;混合组采用能全力和百普素二合一混合液进行肠内营养;比较全量给予营养液7d后2组在日鼻饲时间及胃肠道有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混合组胃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交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腹泻及输注管堵塞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患者日鼻饲时间明显短于交替组。结论采用能全力和百普素二合一混合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耐受性好,无明显胃肠道并发症发生,能提高患者胃容受性,更符合患者生理需求。
  • 龚桂芳,温秀兰,李莹莹,黄旭丽
    护理学报. 2013, (22):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钙脐周不同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对疼痛、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按不同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各25例,分别为脐周上下5 cm传统注射法组、脐周上下5 cm改良注射法组、脐周左右10 cm传统注射法组和脐周左右10 cm改良注射法组,观察皮下出血及疼痛情况。结果脐周左右10 cm改良注射法组与其他3组比较,淤斑面积和疼痛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脐周左右10 cm改良注射法产生的淤斑面积和疼痛程度轻于其他3种注射方式。结论脐周左右10 cm内使用改良注射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淤斑及疼痛感减轻,护士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 护理学报. 2013, (22): 5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玉红,龙璐璐,赵丽云
    护理学报. 2013, (22):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避免皮试时用酒精消毒皮肤后皮肤潮红的情况,了解酒精消毒后消毒区域皮肤反应与饮酒后面色反应的关系。方法将125例患者根据饮酒后是否面红分为3组,不红组55例,偶红组15例,面红组55例。患者右手予酒精消毒,左手0.9%氯化钠溶液擦拭,单盲法观察擦拭后结果,酒精消毒后皮肤反应与饮酒后是否面红的相关性用对应分析和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酒精擦拭后不红与饮酒后不红组、偶红组趋近,潮红、淡红与面红组趋近,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0.926, P<0.01,显示酒精消毒后消毒区域皮肤反应与饮酒后的面色反应呈等级相关。结论酒精消毒后局部皮肤的反应与饮酒后是否面红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饮酒后面红者不宜用酒精做皮肤消毒,应改用其他消毒剂消毒皮肤。
  • 张海燕,赵宝春,修红,张淑丽,于蓓蓓,刘贞
    护理学报. 2013, (22):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网帽固定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方法120例婴幼儿接受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280例次,按穿刺的先后顺序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140例次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观察组140例次采用弹力网帽固定,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的长短,药液外渗、静脉炎、压疮的发生情况及程度,并选取不同固定方法留置2次以上的患儿74例,出院时调查家长对2种固定方法的支持率。结果2种固定方法,留置时间、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液体外渗与静脉炎的程度不同,网帽固定明显轻于弹力绷带固定,同时网帽固定压疮的发生率比绷带固定低,其程度也明显轻于绷带固定;患儿家属对采用网帽固定法支持率高。结论弹力网帽固定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固定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王建美
    护理学报. 2013, (22): 6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预防癌症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3年5月,选择90例癌症患者,置入导管前均排除静脉内膜损伤。随机分为两组,PICC 24 h后,观察组给予动静脉脉冲系统配合手及手腕部的运动,对照组仅给予指导手及手腕部的运动。PICC置入后第8天,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两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血栓0例,对照组2例,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对癌症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 夏伟琴,沈小平,梅国丰
    护理学报. 2013, (22): 66-67,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腹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神阙穴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80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入院24 h内行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神阙穴,对照组行中药贴敷神阙穴,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为10%,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神阙穴能预防颅脑损伤患者便秘,不良反应少,通便作用缓和。
  • 缪红梅
    护理学报. 2013, (22): 6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疮灵液湿敷联合热敏灸对老年脑卒中患者Ⅲ-Ⅳ期压疮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老年脑卒中Ⅲ-Ⅳ期压疮患者,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15例(17处)和观察组20例(25处):观察组采用清创后,用疮灵液湿敷联合热敏灸治疗患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创、红外线照射及莫匹罗星软膏外敷抗感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疮面的肉芽生长及疮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压疮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肉芽生长时间和治疗所需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使用疮灵液湿敷联合热敏灸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Ⅲ-Ⅳ期压疮效果疗效显著。
  • 翁丽莎,潘爱弟
    护理学报. 2013, (22):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耳穴按压法对早产儿摄奶量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4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抚触联合耳穴按压组21例、抚触组24例。抚触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国际通用的抚触手法,抚触联合耳穴按压组在抚触组基础上加用耳穴按压的方法。护理满30 d时分别观察2组早产儿摄奶量、体质量及身长的变化。结果抚触联合耳穴按压组早产儿摄奶量、体质量及身长变化与抚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抚触联合耳穴按压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程度较单纯抚触护理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 刘倩雯,张美芬,陈梅先
    护理学报. 2013, (22): 73-75,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信息需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中文版25条目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患者信息需求自评量表,对95例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前的肝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患者化疗前疾病不确定感总分(77.61±9.15)分,为中水平,94.7%患者具有中水平疾病不确定感;患者普遍存在中水平信息需求,条目均分为(3.13±0.62)分,其中,疾病与治疗信息需求最高,身体健康信息需求次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信息需求水平也越高(r=0.598,P<0.05)。结论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前的疾病不确定感为中水平,且与信息需求水平呈正相关。
  • 吴结英,何艳君
    护理学报. 2013, (22): 7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分娩预演健康教育对孕妇焦虑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定期产检、无剖宫产指征、参加孕妇学校听课的初产妇中,随机抽取自愿参加分娩预演健康教育的孕妇100例为观察组;只接受孕妇学校普通健康教育的孕妇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在干预前后的焦虑得分、选择分娩方式意愿及最终分娩方式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得分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意愿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且最终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分娩预演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孕妇焦虑状况,增强其自然分娩的信心,提高自然分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