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03-25
  

  • 全选
    |
  • 丁红
    护理学报. 2014, (6):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创建麻醉恢复室责任护士病情交接“十知道”,及其实施效果。方法结合麻醉恢复室专业特点,参考临床责任护士“九知道”的模式,制定“十知道”,即姓名、年龄、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麻醉维持用药、术中特殊情况、气道情况、过敏史、术前合并症。观察其在2013年4-11月的实施效果。结果“十知道”缩短了护士进行病情交接的时间,由原来的4~5 min缩至了2 min;同时节约了PACU医嘱下达的时间,由之前的0.5~2.0 min降至0.2~1.0 min。结论麻醉恢复室责任护士病情交接“十知道”,规范了内容,便于护士记忆,节约间接护理时间,缩短医生下达医嘱时间,明显提高了医护的工作效率。
  • 赵海燕,隋树杰,徐龙猛,李丹丹,张壁嘉
    护理学报. 2014, (6):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一致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及社区护士进行有效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对某三级甲等医院511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影响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总分为(63.58±11.64)分,条目平均分为(4.89±0.89)分,理解能力、管理能力及价值感维度的条目平均分分别为(4.99±1.02)分、(4.69±1.22)分、(4.96±1.09)分;心理一致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学历、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并发症数目及糖化血红蛋白(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一致感处于中等水平,且受个人基本资料及病情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护士应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心理一致感水平。
  • 王艳琼,宁宁,刘欢,王雅琴
    护理学报. 2014, (6):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后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从而为灾难性事件后的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76名在四川省某三甲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芦山地震伤员,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国内广泛应用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调查,以了解地震后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结果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44.22±17.92)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约29%,其中轻度占11%,中重度占18%。86%的伤员出现反复重现体验症状,67%的伤员出现警觉性增高症状,57%的伤员出现回避症状。结论芦山地震对伤员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负性影响,医务人员在进行救援的同时,应关注其心理创伤,促进其全面的康复。
  • 王晓燕,倪桂珍
    护理学报. 2014, (6):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专科护生实习期间职业态度现状,并分析角色体验教学法对其职业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对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实习的158名专科护生进行调查,比较角色体验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2组护生的职业态度的积极性。结果经角色体验教学法教学的护生与传统教学法教学的护生职业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生总体职业态度中立偏积极。参与角色体验教学的护生更能体验患者的无奈、迫切就医等心情,从中学会如何关心别人,关爱患者,理论知识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职业态度的提升。
  • 赵宝春,魏丽丽,黄霞,林荣军,李云芳,王岩青
    护理学报. 2014, (6):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岗前集中培训与临床科室继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临床实习医护学生实施职业道德及执业行为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对来本院实习的4个医学院校582名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医学生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及临床科室继续培训等措施实施职业道德及执业行为规范化培训,比较岗前培训前后医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初期和后期医护学生对自身临床执业行为的认知程度以及临床带教老师对医护学生实习初期与后期临床行为与工作表现的满意度。结果经过规范化培训,医护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培训前有所提高,实习后期医护学生对自身临床行为的认知程度较实习初期有所提高,临床带教老师对医护学生临床行为及工作表现满意度较实习前期有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医护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医护学生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念和意识,规范执业行为,是培养优秀医护人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
  • 刘书华,王红梅,王传凤,何红,赵国敏,李倩
    护理学报. 2014, (6):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2月依据《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试行)》构建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中医护理专科专病护理质量评价每月采取不定时检查,方式以提问、查看资料为主,按百分制进行评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价每月采取集中考核方式进行,占临床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中0.1。采取便利抽样法分别于2011年6月及2012年11月对我院19个护理单元的364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应用效果。结果患者对护士进行相关中医知识健康宣教的满意度由76.6%上升至93.1%(P<0.05),总体满意度由84.6%上升至9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了护理质量评价的公正,提升了临床健康宣教的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护理服务更加到位。
  • 夏道娟,周晓清,余桂英,王雪怡
    护理学报. 2014, (6): 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管道专项质控小组对管道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成立院级管道专项质控小组,每月进行全院管道检查,每季度就检查结果进行反馈、分析、指导及质量追踪。以便利随机抽样法抽取本院护理管理者及护士20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管道专项质控小组对管道护理管理的作用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87.1%~100%的调查对象认为管道专项质控小组能帮助护士提高认知、规范管道护理行为、减少或消除管道滑脱机率、持续提高管道护理质量。结论管道专项质控小组的成立,为持续提高管道护理质量及防止管道滑脱提供依据,从而保证深入开展管道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管道护理。
  • 护理学报. 2014, (6):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亚玲
    护理学报. 2014, (6):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报道利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分析传统住院病人医技检查流程存在的问题有:耗费病区、勤务中心、医技科室大量的人力,病区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开具手工检查清单,勤务中心护理员在病区与医技科室之间不断来回进行人工预约,医技科室需安排1名专门工作人员用于检查预约。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医院信息中心开发“住院病人医技检查网络化预约平台”,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再造住院病人医技检查流程,即预约模块嵌入医嘱系统,医生在预约平台开具医技检查电子医嘱并保存,医技科室预约平台系统自动显示病人检查信息,根据病人检查信息、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在16:00前完成预约;护士在16:00后在预约平台查询检查时间和特殊准备;勤务中心安排护理员及工具;护理员根据预约时间护送病人至检查科室;检查结束送回病房。通过流程再造,达到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诊疗秩序,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 韦丽飞,杨华,吴凤菊,张小萍,左美玉,陆爱琼,曾灵芝
    护理学报. 2014, (6): 27-28,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规范3级及以上输液性静脉炎的管理,从而达到减少医疗护理的风险。方法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3级以上输液性静脉炎的管理流程进行分析,找出潜在失效模式并分析其原因,根据发生频度、失效检验难度及严重程度3个因子计算危急值,对危机值数值大,排在前7位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结果3级输液性静脉炎在72 h内治疗有效率由67.12%提高至95.65%;4级输液性静脉炎在72 h内治疗有效率由63.33%提高至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能降低3级以上输液性静脉炎的风险。
  • 梁启玲,黎裕萍
    护理学报. 2014, (6):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高平车转运患者安全性。方法组建品管圈,以提高平车转运患者安全为选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平车转运患者缺陷率由实施前36.0%下降至9.9%,安全性由64.0%提高至90.1%,目标达成率107.5%,圈员8项能力提高20%~100%以上。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平车转运患者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安全,防止坠床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圈员能力亦得到提高。
  • 张巧梅,李建华
    护理学报. 2014, (6): 3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风险因素管理在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精神科封闭男病区患者在2011年6月-2012年5月静脉输液中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总结,查找风险环节,确立风险因素,并于2012年6月开始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风险因素管理。结果2012年6月-2013年5月静脉输液患者共行静脉输液854例次,发生意外危险事件44例次(5.2%)、患者输液不良事件40例次、护理差错43例次,3项发生率均较风险因素管理前明显降低。结论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可以控制精神科输液实践中的风险事件,有利于静脉治疗专业在精神科的发展。
  • 陈丹,刘圣香,高愫
    护理学报. 2014, (6):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规范病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管理质量,防范临床用药风险,确保用药安全。方法收集本科室药品管理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药品混放;基数不固定;放置不规范,未进行分区管理;标识不醒目;有过期现象;护士药物知识欠缺。进行一系列规范管理:成立科室药学部;规范存放科室药品,分区分类存放,严格按贮存条件存放,差异化存放,统一药品标签,严格有效期管理;强化护理人员药品知识;建立药品三级管理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全科护士参与,实施3个月后评价规范管理效果。结果实施病区药品规范管理后,药品管理质量明显提高,护士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品规范管理,可有效提高科室药品管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防范患者用药安全隐患,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 李琳琳,张胜男(综述),孙静(审校)
    护理学报. 2014, (6):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护理学报. 2014, (6):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清宏(综述),周春兰(审校)
    护理学报. 2014, (6):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艳,程利,张振桐
    护理学报. 2014, (6):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估护生对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改善临床实习环境、促进护生的临床实习表现、提高护生实习质量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2013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校实习10个月返校护生运用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对临床实习环境的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师素质、人际关系、工作氛围、教学方法、学习机会、组织支持,临床实习环境总分(97.04±12.86)分,处于一般水平。大专护生和本科护生对临床实习环境的总体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在教学方法、工作氛围、量表总分方面高于后者;曾担任班干部的护生对教学方法、老师素质、工作氛围、组织支持、量表总分、总体评价方面高于未曾担任班干部的护生;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除了对组织支持的评价与不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前者对其他方面的评价均高于后者。结论护生临床实习环境处于一般水平,应针对护生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实习环境和护生对临床实习环境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
  • 苏洁,徐中芹
    护理学报. 2014, (6):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7例内镜治疗患者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内镜术后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肠外营养液输注时间短,禁食,术前未进行相关的系统检查,术后使用胰岛素未规范监测血糖,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察觉困难,评估及健康教育不足等。通过控制肠外营养输注速度,调整手术顺序以控制术前禁食时间,加强术前系统检查及术后血糖监测,提高医护人员对血糖的重视度及病情观察,完善低血糖风险评估,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等,有效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 护理学报. 2014, (6): 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周丽珍,杨海华,周丽春
    护理学报. 2014, (6):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58例局部中晚期胸段食管癌患者在术前行同步放化疗中,分别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在放疗早、中、晚期,做好认知宣教和心理干预,避免患者因放疗的不良反应误以为疾病加重;做好口服营养液重要性和持续静脉输入营养液的护理宣教,以增强患者的遵医嘱行为;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时,指导患者每日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口服营养液隔水加热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食管炎时,护理重点是止痛和加强食管黏膜的保护。本组营养支持依从性好和不好的患者各有29例,完成2周期化疗27例,顺利完成手术方案22例。
  • 谢美华,李惠,陈小丹,李悦文
    护理学报. 2014, (6):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及探讨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热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热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与意识障碍、留置尿管及气管插管或切开等11个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2.0×109/L、吞咽困难、意识障碍、脑中线移位、留置尿管及气管插管或切开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较多,在对存在发热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护理时应严格按护理常规操作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发热的发生。
  • 刘永红,谷学梅,何庆宣,张建霞,康玉卿,邹剑莹
    护理学报. 2014, (6):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改进密闭式回血方法,寻求更为合理的回血方式,避免回血操作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方法对43例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运用常规、连接三通开关、改良血液透析管路3种密闭式回血方法进行回血,每组各43例次。对动脉端回血量、回血时间和全程回血量、回血时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评估3种密闭式回血方法回血时患者的自觉症状。结果动脉端回血量与回血时间比较:三通开关回血法生理盐水用量最少(12.95±3.54)mL,回血时间最短(5.37±1.11)s;改良血液透析管路回血法次之,分别为(24.58±11.52)mL和(12.00±2.57)s;常规密闭式回血法生理盐水用量最多(73.23±15.23)mL,回血时间最长(47.49±10)s。三通开关回血法存在操作不方便、有空气栓塞风险的弊端。应用常规密闭式回血法回血,4例留置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的患者在回血时感觉有发冷,1例体质较弱的内瘘穿刺患者出现寒战。结论改良血液透析管路密闭式回血法操作简单、方便,可有效避免回血操作带来的发冷、寒战、感染、针刺伤、急性左心衰竭等发生风险。
  • 白素萍,陈红波,辛誉伦,徐伟
    护理学报. 2014, (6):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改进型负压置换疗法用于门诊鼻窦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需进行负压置换法治疗的鼻窦炎门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腔负压置换疗法;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方法,包括对负压冲洗用的橄榄头进行改造,用输液器实现药物持续滴注冲洗,增加生理盐水稀释量等。比较两组鼻腔负压置换后患者的感受及前鼻镜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患儿拒绝治疗率、冲洗的不适率、鼻腔通畅率、头痛症状减轻率、分泌物残留率、鼻黏膜收缩良好率、鼻黏膜充血减轻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采用改良后负压置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负压冲洗橄榄头实现药物持续滴注,增加冲洗液量等方法,进行鼻腔负压置换疗法,令鼻窦炎患者更容易接受,减少不适,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田月强,裴育,刘俊,田兵,朱静
    护理学报. 2014, (6):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255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因素做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29例患者发生了导管相关感染,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导管的类型、导管放置的场所、导管留置时间、穿刺血管4个因素,以有细菌定植为应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7d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控制置管天数,可以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 护理学报. 2014, (6): 6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甘小燕,施永瑛,区细芬,钟斯婷,冯建珍
    护理学报. 2014, (6): 64-65,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时辰护理预防癌症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将98例化疗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在每天7:00进行穴位按摩、8:00时进食健脾和胃粥、10:00服用健脾止呕中药。对照组按摩取穴及方法、进食食物、服用中药、疗程与观察组相同,但不择时,按常规时间护理。比较两组患者1个疗程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时辰护理能有效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
  • 黄燕红
    护理学报. 2014, (6): 6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温和灸联合温阳膏涂擦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住院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予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采用温和灸联合温阳膏涂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 d后疗效。结果两组静脉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和灸联合温阳膏涂擦治疗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黄为阳,覃永健,王粤湘,冷文婷,黄在英,钟江,黄云淑,刘丽婷,甘世坚
    护理学报. 2014, (6):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温阳止痛散辨证贴敷与辨证护理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取适量温阳止痛散(桂枝、吴茱萸、白附子、白芥子、五倍子、冰片6种中药打成细粉制成),用现榨的100%生姜原汁将中药粉拌匀做成直径约3 cm,厚约0.6 cm大小的扁圆形药饼,用粘贴伤口敷料贴敷在疼痛明显处10~12 h,每次贴4~6个药饼,每天贴敷1次,7次为1个疗程,并在精神、饮食、生活起居方面给予辨证护理。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06例患者1个疗程治疗束时,痊愈41例,显效43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3%。结论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采用温阳止痛散辨证贴敷及辨证护理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晓凡,张海芹
    护理学报. 2014, (6):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 Kupermann评分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833例更年期女性进行调查,采用字2检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本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7.6%,城市、已婚、补充豆浆/牛奶女性组群更年期症状评分显著性低于来自农村、没有补充豆浆/牛奶的女性组群(P<0.01);更年期症状评分与自评症状量表总分、神经质维度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32、0.344,P<0.01),与内外向维度得分呈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5,P<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评症状量表总分、神经质维度得分、内外向维度得分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分别是0.752、0.302、-0.149,P<0.01或P<0.05)。结论女性更年期症状与城乡、年龄、长期补充豆浆、心理症状及人格特质有关。
  • 护理学报. 2014, (6):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廖先梅,李志勇
    护理学报. 2014, (6):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全麻病人术中知晓发生情况和术后心理状况,为指导术中知晓病人的心理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100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病人进行术中知晓问卷调查,对发生术中知晓病人术后1周内联系精神科医生采用SCL-90量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有32例病人(3.2%)怀疑有知晓,有19例病人(1.9%)确定存在术中知晓;怀疑知晓组病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恐怖和偏执因子、抑郁方面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或P<0.05);有知晓组病人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怀疑知晓组病人强迫症状明显高于有知晓组,在抑郁症状和恐怖因子方面明显低于有知晓组(P<0.05)。结论术中知晓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病人术后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器械护士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在手术进入明显疼痛刺激期、手术关键期及手术预备终止期时,把重要信息及时反映给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医生做好麻醉深度的调节;巡回护士要监督其他医务人员的术中行为,规范手术间管理,主动制止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术后加强和重视对知晓病人的观察和护理,以有效降低术中知晓对病人的影响。
  • 赵坤,蔡伟萍
    护理学报. 2014, (6): 77-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运用“生命网”的形式,实现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个性化、系统性、连续化的健康教育。方法成立“生命网小组”,制定工作管理制度,对组员进行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与强化培训,准备健康宣教材料。为入网的患者开设随访门诊和健康教育大讲堂,制定健康教育课程表。医师主要负责随访门诊及课程讲座,护士主要负责收集资料、计算机资料库建设和健康宣教。采用自设问卷,对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682例入网患者进行调查,对比其入网前及入网6个月后的饮食控制率、戒烟率、用药依从率和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入网前后患者在饮食控制、吸烟嗜好、用药依从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士的满意度打分有明显提高。结论通过生命网平台,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调动了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内涵和质量。